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滚球平台

图片

广州市422个社区慈善基金筹集善款超3000万元 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 听全文
  • 2021-12-21 10:13:04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社区慈善激发活力

充满广州“烟火气”

  社区,一直是广州城市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居家环境安全改造,还是困境儿童帮扶,每一个公益慈善项目、每一个投身公益慈善领域的社会爱心人士汇集的社会力量,都在带来改变的过程当中不断落地社区,带动更多人从社区开始,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广州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22个,其中在市慈善会设立的有98个,在各区慈善会设立的有324个。422个社区慈善基金共筹集善款超3000万元。各类公益慈善项目更是在社区落地开花,有的筹集善款,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有的引入优质的公益服务,为社区群体提供支持;还有的正撬动社区街坊一同聚焦相关议题,支持彼此成长。

  当社区慈善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它不仅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可能性,同时也在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城市氛围。

  社区慈善基金:听见社区的声音 街坊问题众人帮

  2020年底, 广州市慈善会长洲街社区慈善基金正式启动,一年时间,筹集了22万元善款。而早在2018年,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就已入驻长洲街社工服务站,为社区困境群体提供服务。

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之新时代党群志愿服务队伍的志愿者对长者进行项目宣传。

  长洲街社工服务站重点项目组长、基金管委会成员之一郭英华说,做社工的这些年发现部分困境群体或有迫切救助需求的人群需要更灵活、更快捷的慈善基金帮扶和救助。经过多方筹备, 广州市慈善会长洲街社区慈善基金在2020年年底正式启动。

广州的社区妈妈在自己的社区内为流动儿童开展绘本课。

  据悉,广州市慈善会长洲街社区慈善基金所有善款全部用于向长洲街内困难群体提供救助。在长洲街,陈姐育有一双可爱的女儿,一家四口原本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丈夫被检查出患运动神经元疾病,失去工作能力。为了方便丈夫休养,陈姐跟随家人从外地搬回广州长洲岛。“刚回长洲岛那会儿,我非常焦虑,迫切希望自己尽快熟悉社区,尽快就业。”陈姐告诉记者。

  当广州市洋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长洲街社工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启动长州街社区基金对陈姐进行帮扶,申请资金为她安排一系列就业前训练。在社工的邀请下,陈姐参加社区义卖活动学习销售技能,融入社区生活。社工还邀请陈姐到洋城特惠店进行就业实训,并为其申请到了4000多元的就业补贴。经过实训,陈姐从家庭主妇蜕变成销售能手,顺利找到了工作。

  “创善·微创投”:为社区引入小微项目 回应社区痛点

  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罗莹介绍,2019年-2020年,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通过大量走访了解社区社会组织需求后,和广州市慈善会一起发起了“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希望通过引导和支持优质小项目或聚焦社区重点人群兜底保障,或解决社区发展和社区问题。

  2020年,该基金会支持了70个项目,资金总额达到100万元,项目覆盖广州11个区,惠及服务超过10万人;2021年,支持项目调整为34个,资金总额达到130万元,加大对每个项目的支持和培育,推动公益慈善项目在社区的持续落地。

  其中,越秀区大东街,思媛社工的“智慧改造,睦邻友爱”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入围了第二届“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在社会多方资助和支持下,截至11月底,本年度上门探访独居长者247人次,居家安全评估99人次,居家安全改造18人次。周姨是越秀区大东街的一名特困长者,独自居住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楼龄超过50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今年10月,思媛社工与电工师傅来到她家中进行全面的居家安全评估,帮她申请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并于一周后完成了微改造。

  除了支持资金外,“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还会为项目提供培训、督导支持,助力项目提升,也因此见证了不少项目在可持续性方面实现突破。其中,思媛社工的“智慧改造,睦邻友爱”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便探索出整合社会和社区各项资源的新模式:通过“99公益日”成功募集到约18000元的改造经费;联合企业举办公益漫步活动,吸引更多长者家属、邻里、热心人士参与项目执行。罗莹表示,“我们希望能支持项目自己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扎根社区,真真切切使社区有所改变。”

  “小禾的家”:让社区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公益行动者

  对于许多公益慈善项目而言,撬动社区资源,形成社区互动,其实也是社区慈善的重要元素。近年来,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也一直在广州推动社区公益慈善项目的落地。

  其中,“小禾的家”通过和社区机构、教育机构、社工站、积极居民自组织等合作,盘活已有的社区空间,募集社区内外资源,发掘社区的潜力,为社区中的流动儿童打造一个更有归属感的安全社区环境,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融入社区,获得成长,目前已覆盖多个社区。

  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政府保障和外来帮助,其实社区本身才是解决存在于社区中的问题的最好主体,不少社区也蕴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力和能量。与传统的支教不同,“小禾的家”挖掘社区的潜力,本地居民和社区妈妈不仅仅是受助者,同样也是社区建设的行动者。

  每个周末,“小禾的家”的社区妈妈们都会带着绘本,为周边社区的小朋友讲故事,社工也在一旁配合。这些小朋友,大部分是跟着来穗务工的父母离开家乡的流动儿童,也有不少本地人儿童。在大石街,街道社工和社区妈妈们每周都会在不同的社区开展绘本阅读,而对于年纪稍大,接受能力更强的孩子,还会开展菜市场经济学等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的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学到知识的同时,认识自己的社区。

  阅读把原本不认识的孩子笼络在一起,教育让外来务工的爸爸妈妈们聚集在一起。因为讲绘本故事形成的社区网络,已经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教育之外的作用,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中,做社区的主人。大家或互帮互助再创业,解决工作问题,或互相探讨入户积分问题。在社群里,已经通过积分入户的妈妈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分享给有需求的社区妈妈,有社区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因此顺利入读了公立小学和中学。

  观察:

  社区慈善体现广州人情味

  社区是慈善参与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发挥共建共治共享作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居民寻求慈善帮扶、参与慈善捐助、开展慈善活动、获得慈善服务的重要场域。目前,各地方正在进行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社区慈善发展模式探索。一直致力于建设“慈善之城”的广州市尤其重视社区慈善发展。广州的社区慈善,也恰恰体现了广州人独有的人情味、烟火气。

  据今年8月发起的广州社区慈善线上调研显示,逾73%市民愿意向社区基金捐赠,还有不少市民表示,期待社区慈善活动内容可以更丰富,更贴合不同群体的服务需求和捐赠意向。有街坊表示,自己和一班退休街坊一直自发地为社区困难街坊义修家电,“退休后,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电器)能实实在在地帮到大家,很有意义。”也有街坊写道,自己和邻里街坊组成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一起探望社区孤寡老人,或关爱街边露宿者,“一边做,一边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情味”。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社区慈善都将是广州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广州会持续推动设立以发展慈善事业为目的,以参与社区治理、支持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健康发展为主,服务于社区的慈善基金,积极为社区慈善基金提供资金、资源对接和专业支持,以社区慈善基金为资源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资金筹集力度,促进社区慈善基金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